博落回

博落回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博落回
拼音拼读
bó luò huí
药材别名
落回、号筒草、叭拉筒、山梧桐
英文名称
macleaya cordata
功效分类
杀虫止痒药
药用部分
罂粟科植物博落回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呈亚灌木状,高达2.5米,折断有黄色汁液。根粗大,橘红色。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白粉。叶互生,广卵形,长7~24厘米,宽5~20厘米,7~9浅裂,边缘波状或具波状牙齿,下面有白粉,掌状脉;具叶柄。大型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2~5毫米,苞片披针形,有毛;萼片2,白色,倒披针形,开花时脱落;无花瓣;雄蕊20~36.花丝与花药等长,药线形,黄色;雌蕊1,子房倒卵形,花柱短,柱头肥厚。蒴果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有白粉。种子4~6粒,熟时黑色,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7~8月。
产地分布
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及西南、广东、广西、台湾。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民间用药。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全草,去泥土,晒干。
药材性状
全体带有白粉。茎圆柱形,中空。表面光滑,灰绿色或带有暗红紫色。叶互生,具叶柄,完整叶阔卵形,边缘具不规则波状齿,上面灰绿色,下面灰面色,具密细毛,掌状脉,叶柄基部膨大而抱茎。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具多数花,苞片披针形,萼2片,黄白色,倒披针形,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细而扁,雄蕊1。蒴果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形。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有毒。归心经、胃经、肝经。
功效作用
消肿解毒,杀虫止痒。属杀虫止痒药。
临床应用
本品有毒,不作内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用于疔毒脓肿、慢性溃疡、烫伤、蜂虫叮咬、顽癣。
药理研究
博落回具有显著的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药理作用,并可提高免疫力。
化学成分
博落回含多种生物碱,如血根碱( 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 Chelerythrine)、博罗回碱(Bocconine)。此外,还分出原阿片碱(protopine)等成分。博罗回的毒性来自于生物碱,临床上已有口服或肌注后中毒或死亡的报道,主要为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动物实验也证明,将博罗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静脉,可引起心电图T波倒置,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动过速。阿托品对此有对抗作用。
使用禁忌
有大毒,禁内服。口服易引起中毒,轻者出现口渴、头晕、恶心、呕吐、胃烧灼感及四肢麻木、乏力;重者出现烦躁、嗜唾、昏迷、精神异常、心律失常而死亡。
配伍药方
1.《本草拾遗》中记载,博落回、百丈青、鸡桑灰等分,为末敷,可治疗恶疮、瘿根、赘瘤、息肉、白癜风、蛊毒、溪毒等。
2.《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中记载,博落回根皮、倒地拱根等分,加食盐少许,同浓茶汁捣烂,敷患处,可治疗指疔。
3.《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中还提到,博落回全草烧存性,研极细末,撒于疮口内,或用麻油凋搽,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可治疗臁疮。
4.《草药手册》中提到,博落回煎水洗可治疗下肢溃疡;博落回鲜根两斤,煎浓汁,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外用纱布包扎也可治疗下肢溃疡。
5.《民方2》中记载,博落回根、茎500克,醋适量。用法:将药切碎,用醋浸泡(盖住药为度)2天,去渣,取醋液涂患处,每日3~5次,可治疗痈疽溃烂久不收口。
相关中药材推荐

川牛膝 chuān niú xī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芡实 qiàn shí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蕤仁 ruí rén
养肝明目、疏风散热。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草豆蔻 cǎo dòu kòu
燥湿健脾、温胃止呕。属化湿药。

香附 xiāng fù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属理气药。

宽筋藤 kuān jīn téng
舒筋活络、祛风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当药 dāng yào
清湿热,健胃。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青礞石 qīng méng shí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金钱草 jīn qián cǎo
清利湿热、通淋、消肿、利湿退黄。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两头尖 liǎng tóu jiān
祛风湿、消痈肿。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