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参

竹节参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竹节参
拼音拼读
zhú jié cān
药材别名
竹节三七、竹节人参、萝卜七、蜈蚣七、甜七、土参、明七、土精、血参、野田七、罗汉三七、竹节七
英文名称
panax japonicus
功效分类
补气药
药用部分
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er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根茎竹鞭状,横生,肥厚,白色,节间短,每节有一深凹状茎痕(凹眼)。茎直立,圆柱形,具纵条纹。掌状复叶3~5片轮生茎端,叶柄细柔;小叶通常5,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长尖,边缘有细锯齿或呈重锯齿状,无毛或沿脉上疏生灰白色细柔毛。伞形花序从茎顶中央抽出,长15厘米,花小,多数;萼齿5;花瓣5,黄绿色;雄蕊5枚;子房下位,2室。果肾形,鲜红色,种子2粒。花期5~6月。
产地分布
生于高山灌丛阴湿地或岩石沟涧旁。分布于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挖取根茎,分去肉质根,除去根茎外皮,晒干。
药材性状
竹鞭状,扁圆柱形,稍弯曲,长5~22厘米,直径0.8~2.5厘米,节密集,节间长0.8~2厘米,每节上方有一圆形深陷的茎痕。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粗糙,有致密的纵皱纹和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淡黄色维管束点痕,排列成环。气微香,味苦、微甜。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微苦。归肝经、脾经、肺经。
功效作用
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祛痰。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3~10克,水煎服。用治病后虚弱、劳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支气管炎;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
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抗炎、延缓衰老、降血糖作用,还有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化学成分
竹节参含粗皂苷23.6%,此外,含挥发油0.016%,其中有β-檀香烯、β-金合欢烯等。
使用禁忌
无虚无瘀者和孕妇忌服。
配伍药方
①治全身筋骨痛:竹节人参30克,细辛3克。水煎,酌加酒冲服。(《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腰痛:竹节参9克,黄茅根6克,桑树根9克。水煎兑黄酒服,日服3次。(《湖南药物志》)
③治跌打伤痛:竹节人参15克。捣烂,温酒冲服,亦可磨酒外搽。(《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倒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野田七研粉,每次1.5~3克。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⑤治鼻血:竹节人参3克,黄栀子(炒)6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虚劳咳嗽:竹节人参15克。煎水当茶饮。(《贵州民间药物》)
⑦治头晕:白三七30克,辣子七15克,天麻30克。共研细粉。每用9克,蒸鸡蛋1个,每晨吃1次。(《恩施中草药手册》)
⑧治病后虚弱:竹节人参15克,炖肉吃或水煎服。(《贵州民间药物》)
⑨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竹节人参、土炒白术各9克,酒炒蒲公英根9克。水煎,分3次于饭前半小时服。(《安徽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瓦松 wǎ sōng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马兜铃 mǎ dōu líng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刺猬皮 cì wèi pí
降气、止痛、止血、涩精。属理气药。

紫石英 zǐ shí yīng
镇静安神、温肺、暖官。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青羊参 qīng yáng cān
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山楂叶 shān zhā yè
活血化瘀,理气通脉,化浊降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了哥王 le gē wáng
清热解毒,散结逐瘀,利水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暴马丁香 bào mǎ dīng xiāng
清肺祛痰、止咳、平喘、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佛甲草 fó jiǎ cǎo
清热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