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芪

红芪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红芪
拼音拼读
hóng qí
药材别名
晋芪、独根、黑芪、真盘子
英文名称
manyinflorescenced sweetvetch root
功效分类
固表止汗药
药用部分
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大,外皮红棕色。奇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腋生,具花20~25朵;苞片钻形;花萼斜钟形,最下面的1枚萼齿较其余4枚长1倍;花冠淡黄色,旗瓣窄倒卵形,翼瓣与旗瓣等长,耳与爪也近等长,龙骨瓣比旗瓣与翼瓣长。荚果有3~5荚节,荚节近圆形,边缘有窄翅,表面被贴伏短柔毛。花期6~8月,果期7~9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地阳坡草地灌丛中。分布于宁夏、甘肃南部。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药材性状
圆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及少数支根痕,外皮易脱落,脱落处淡黄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环浅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归肺经、脾经。
功效作用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
临床应用
用量9~30克,水煎服。用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药理研究
具有显著的免疫促进、延缓衰老作用;改善实验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增强耐缺氧能力;镇静、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
化学成分
红芪含红芪多糖、刺芒柄花素、多种氨基酸、刺芒柄花素、阿魏酸烷(基)酯等,另含21种无机元素成分。
使用禁忌
痈疽初起者和孕妇慎用。
配伍药方
1.搭配枸杞:红芪和枸杞一起泡水喝,可以起到补益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这种搭配对于肾阴虚导致的咽干口燥、体倦乏力等症状,以及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等由肝肾阴虚引起的不适症状具有较好的缓解效果。这一信息来源于对红芪和枸杞功效的普遍认知。
2.搭配党参:党参是一种补气的中药材,与红芪搭配使用,可以有效缓解四肢无力、胸闷气短等症状。这种搭配还可以辅助治疗脾肺气虚、气短心悸等不适情况,并有利于保护机体的免疫器官,从而改善被抑制的机体免疫状况,增加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这一信息参考了含红芪和党参的方剂对机体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
3.搭配黄芪:红芪与黄芪搭配使用,在煲汤或泡水时都能发挥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黄芪本身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等功效,与红芪结合后,对于治疗脾气虚、肺气虚等病症以及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都有良好的效果。这一信息结合了黄芪的已知功效和红芪与黄芪搭配使用的传统经验。
相关中药材推荐

瓦松 wǎ sōng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马兜铃 mǎ dōu líng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刺猬皮 cì wèi pí
降气、止痛、止血、涩精。属理气药。

紫石英 zǐ shí yīng
镇静安神、温肺、暖官。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青羊参 qīng yáng cān
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山楂叶 shān zhā yè
活血化瘀,理气通脉,化浊降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了哥王 le gē wáng
清热解毒,散结逐瘀,利水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暴马丁香 bào mǎ dīng xiāng
清肺祛痰、止咳、平喘、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佛甲草 fó jiǎ cǎo
清热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