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麦

浮小麦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浮小麦
拼音拼读
fú xiǎo mài
药材别名
浮麦
英文名称
light wheat
功效分类
清虚热药
药用部分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干瘪轻浮的干燥颖果。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产地分布
全国各地大量栽培。
采收加工
夏至前后,成熟果实采收后,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
药材性状
干瘪颖果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毫米,直径约2.6毫米。表面黄白色,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与内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粉性差。无臭,味淡。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归心经。
功效作用
除虚热、止汗。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虚热药,或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用量15~30克,或研末;止汗,宜微炒用。主治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药理研究
抗炎作用:浮小麦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对关节炎、肌肉炎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利尿作用:浮小麦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促进尿液的排泄,增加尿量,起到利尿作用,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清热解毒作用:浮小麦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湿热病症等疾病。
消肿作用:浮小麦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消肿作用,可以减轻组织的水肿和炎症反应,对肿胀、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抗菌作用:浮小麦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一些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
使用禁忌
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配伍药方
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6克,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卫生宝鉴》独圣散)
②治盗汗:用浮小麦一抄。煎汤。调防风末6克服。(《卫生易简方》)
③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④治脏躁症:浮小麦30克,甘草15克,大枣10枚。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相关中药材推荐

鸡矢藤 jī shǐ téng
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天竺黄 tiān zhú huáng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朱砂根 zhū shā gēn
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龙葵 lóng kuí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藿香 huò xiāng
快气、和中、辟秽、祛湿。属理气药。

苦玄参 kǔ xuán cān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何首乌 hé shǒu wū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润下药。

西番莲 xī fān lián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银耳 yín ěr
润肺生津、滋阴养胃。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阴药。

苦瓜 kǔ guā
祛暑涤热,明目,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