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栀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栀子
拼音拼读
zhī zǐ
药材别名
黄栀子、山栀子、大红栀、越桃
英文名称
Fructus Gardeniae
功效分类
清热泻火药
药用部分
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全缘;托叶鞘状,膜质。花单生于枝顶;萼管倒圆锥形;花瓣呈旋转形排列,花开时呈高脚杯状或碟状;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子房1室。蒴果肉质,卵形,黄色,有翅状纵棱5~8条;种子多数。花期5~7月,果期8~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杂林中。主产于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
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人沸水中烫,或置于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药材性状
长卵形或椭圆形,长2~4.5厘米,直径0.8~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留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呈鲜黄色,有光泽,有2~3条隆起的侧膜及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长圆形,红棕色,密具细小点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心经、肺经、三焦经。
功效作用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临床应用
用量6~10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用治温病热郁心胸,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睡眠不安;肝胆湿热郁结、黄疸、发热、小便短赤;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等。
药理研究
保护消化系统;泻下;降温;增加细胞中DNA和蛋白质合成;抗菌;抗炎;能增强胆汁的分泌而具有利胆、抑制血中胆红素形成的作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具镇静、降压、抗惊厥、镇痛的作用;体外实验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栀子苷、都桷子苷、栀子酮苷、山栀苷、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苷等成分。
使用禁忌
本品苦寒,不宜久服,凡脾胃虚寒便汤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血淋涩痛: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下。(《经验良方》)
②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头大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③治热水肿:栀子15克,木香4.5克,白术7.5克。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④治胃脘火痛: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相关中药材推荐

鸡矢藤 jī shǐ téng
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天竺黄 tiān zhú huáng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朱砂根 zhū shā gēn
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龙葵 lóng kuí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藿香 huò xiāng
快气、和中、辟秽、祛湿。属理气药。

苦玄参 kǔ xuán cān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何首乌 hé shǒu wū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润下药。

西番莲 xī fān lián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银耳 yín ěr
润肺生津、滋阴养胃。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阴药。

苦瓜 kǔ guā
祛暑涤热,明目,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