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

常山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常山
拼音拼读
cháng shān
药材别名
鸡骨常山、黄常山、恒山、树盘根、互草、翻胃木、大金刀、摆子药
英文名称
antifebrile dichroa
功效分类
涌吐药
药用部分
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根。
动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主根圆柱形,常弯曲。茎有明显的节。叶对生,叶片椭圆形、阔披针形或长圆倒卵形。圆锥聚伞花序伞房状,着生于枝顶或上部的叶腋,花淡蓝色,花萼管状,淡蓝色,花瓣5~6,蓝色,长圆披针形或卵形;雄蕊10~12枚,着生于花瓣基部,花药蓝色,长椭圆形,2室纵列,子房蓝色,半下位,长圆形,1室,胚珠多数,花柱4,柱头椭圆形。浆果圆形,蓝色,有宿存萼和花柱。花期6~7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四川有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圆柱形,常弯曲扭转,或有分枝。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皮易剥落,剥落处露出淡黄色木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横切面黄白色,射线类白色,呈放射状。无臭,味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辛。有毒。归肺经、肝经、心经。
功效作用
截疟、涌吐劫痰。属涌吐药。
临床应用
用量5~9克,煎服。用治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
药理研究
具有解热、降压、催吐等作用。总提取物对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和动物实验性疟原虫均有较好疗效。常山碱乙抗阿米巴原虫效力比依米丁大1倍。动物试验表明,常山碱甲、常山碱乙、常山碱丙能降低血压。
化学成分
含常山碱甲、常山碱乙、常山碱丙、常山次碱、喹唑酮、伞形花内酯、黄常山定碱、黄常山碱甲、黄常山碱乙、常山素A、常山素B、八仙花酚、4-羟基八仙花酚等成分。
使用禁忌
内服剂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疟疾寒热:常山3克,厚朴、青皮、陈皮、炙甘草、槟榔、草果仁各1.5克。上细切,作一服,酒水各半盏,寒多加酒,热多加水,煎八分,露星月一宿,空心冷服。忌热茶汤一日,至午食温粥。(《医学正传》引自《局方》截疟七宝饮)
②治疟疾:常山、槟榔、鳖甲各30克,乌梅、红枣各9个,甘草、生姜各9片,制成浓缩流浸膏10克。日服1~2次,每次5克。一般用12~18克即愈。服后无呕吐及其他副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55.(6):526)
③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及饮酒:常山120克,甘草15克。水七升,煮取三升,内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无蜜亦可。(《肘后方》)
④治痰厥头痛,往来寒热:常山30克,云母粉60克。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盐汤下3克,得吐为效;若吐不尽,即更一服。(《圣惠方》)
⑤治鹅掌风:常山1斤。以油核桃擦手、足患处,炉内焚常山1斤,用青布盖好熏之。七日不下水。(《何氏济生论》)
相关中药材推荐

大戟 dà jǐ
泻水饮、利二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峻下逐水药。

白石英 bái shí yīng
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芦根 lú gēn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竹茹 zhú rú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飞天蠄蟧 fēi tiān qín láo
清热止咳、祛风除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白芥子 bái jiè zǐ
利气燥痰,散结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紫花前胡 zǐ huā qián hú
降气化痰,散风清热。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土贝母 tǔ bèi mǔ
散结、消肿、解毒。属拔毒生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八角枫 bā jiǎo fēng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中的活血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