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玳瑁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玳瑁
拼音拼读
dài mào
药材别名
文甲、瑇帽、瑇瑁甲、明玳瑁
英文名称
hawksbill
功效分类
息风止痉药
药用部分
海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的背甲。
动植物形态
头部具有对称的鳞片,前额鳞为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颌钩曲,吻部侧扁,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面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平铺状。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肋角板每侧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11块,体后段的呈锯齿状;两块臀角板之间有一缝隙。有一块小的间颐角板;有下缘角板。四肢呈桨状,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较小,有1爪。尾短。背面角板呈褐色,有浅黄色的小花纹;腹面黄色,具有光泽。
产地分布
生活于海洋中,善游泳,性凶猛。分布于我国山东以南等地海域。主产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皆可捕获。捕后倒悬挂起,用沸醋泼之,其角板能逐渐剥下,去净残肉,洗净即成。野生玳瑁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滥捕。
药材性状
近圆形、三角形及多角形的板片,长10~30厘米,厚1~3毫米。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锯齿。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相间的不规则花纹,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显层纹。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咸。归心经、肝经。
功效作用
平肝定惊,清热解毒。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煎服或磨汁服,亦可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用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
药理研究
研究表明,它具有清热解毒、平肝镇惊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同时,玳瑁含有的角蛋白等化学成分也为其药效的发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玳瑁,使用时也需严格遵循医嘱。
化学成分
含角蛋白,其中含有赖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仅有微弱诱导作用。
使用禁忌
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
配伍药方
1.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出自《纲目》引《痘疹论》。
2.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合,日三服。出自《纲目》引《灵苑方》。
3.治脓毒血病、血中毒、痈疽疔疮、痘疮:玳瑁10g,犀角2g,紫草根10g,水500ml,煎至200ml,1日3服。出自《现代实用中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大戟 dà jǐ
泻水饮、利二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峻下逐水药。

白石英 bái shí yīng
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芦根 lú gēn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竹茹 zhú rú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飞天蠄蟧 fēi tiān qín láo
清热止咳、祛风除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白芥子 bái jiè zǐ
利气燥痰,散结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紫花前胡 zǐ huā qián hú
降气化痰,散风清热。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土贝母 tǔ bèi mǔ
散结、消肿、解毒。属拔毒生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八角枫 bā jiǎo fēng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中的活血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