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黄连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黄连
拼音拼读
huáng lián
药材别名
黄莲、王连、味连、川连、鸡爪连
英文名称
Coptis chinensis
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药
药用部分
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叶全部基生,叶片坚纸质,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地2深裂。花葶1~2;花序顶生,花3~8,总苞片通常3,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苞片圆形,稍小;萼片5,黄绿色,窄卵形;花瓣线状,披针形,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心皮8~12,离生,有短柄。瞢葖果6~12,具细柄。花期2~4月,果期3~6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地凉湿荫蔽之处,野生于海拔1000~1900米的山谷荫蔽密林中。栽培也在高海拔凉爽的山区。栽培于四川。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除去残留须根。
药材性状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左面光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心经、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
用量2~5克,煎服。用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用适量,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药理研究
动物试验表明,小檗碱有抗菌、抗病毒及原虫、利胆、抗腹泻、抗炎和抗脑缺血、抗微生物、降压、抗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抗心律失常、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止腹泻、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DNA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小檗碱,并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小檗红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等。用核磁共振氢谱法可鉴别黄连的真伪。小檗碱为黄连中主要有效成分。
使用禁忌
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因多食热面之类,以致胃脘当心而痛,或呕吐不已,渐成反胃:黄连18克,甘草(炙)3克。作一服,水一大盏,煎七分,去滓温服。(《心医集》)
②治胃脘痛,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医学正传》)
③治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黄连0.9~1.2克,苏叶0.6~0.9克,两味煎汤,呷下即止。(《湿热病篇》)
④治痔疮:黄连60克,煎膏,更加等分芒硝,冰片3克加入。痔疮敷上即消。(《丹溪治法心要》)
⑤治口疮:黄连、朴硝、白矾各15克,薄荷叶30克。上为粗末,用腊月黄牛胆内之,风前挂两月,取下。如遇口疮,旋将药研细敷之,去其热涎即愈。(《景岳全书》黄连朴硝)
相关中药材推荐

鸡矢藤 jī shǐ téng
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天竺黄 tiān zhú huáng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朱砂根 zhū shā gēn
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龙葵 lóng kuí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藿香 huò xiāng
快气、和中、辟秽、祛湿。属理气药。

苦玄参 kǔ xuán cān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何首乌 hé shǒu wū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润下药。

西番莲 xī fān lián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银耳 yín ěr
润肺生津、滋阴养胃。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阴药。

苦瓜 kǔ guā
祛暑涤热,明目,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