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

炙甘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炙甘草
拼音拼读
zhì gān cǎo
药材别名
炙草
英文名称
Chinese liquorice
功效分类
补气药
药用部分
生药材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及根茎粗壮,皮红棕色。茎直立,带木质,有的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奇数羽状复叶长8~20cm;小叶7~17,卵形或宽卵形,长2~5cm,宽l~3cnl,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两面均被短毛和腺体;托叶阔披针形,被白色纤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花冠蓝紫色,长1.4~2.5cm,无毛,旗瓣大,卵圆形,有爪,龙骨瓣直,较翼瓣短,均有长爪;雄蕊二体,(9+1)。荚果条形,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外面密被刺毛状腺体。种子4~8,肾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全国大范围有,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四川一带。
采收加工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蜜炙法: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蜜炙时,用炼蜜。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千克炮炙品用炼蜜25千克。)
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外表皮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略有黏性。具焦香气,味甜。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归心经、肺经、胃经、脾经。
功效作用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2~10克,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动,脉结代。
药理研究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率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副等多种病症。
化学成分
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18-羟基甘草次酸、异甘草次酸、甘草香豆精、刺芒柄花素、新甘草查耳酮D、光果甘草苷元、异甘草黄酮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配伍药方
1.治咳嗽:炙甘草6克,杏仁9克,生姜3片。水煎服。(《本草纲目》)
2.治腹泻:炙甘草6克,黄连9克,黄芩9克。水煎服。(《医林改错》)
3.治头痛:炙甘草9克,川芎6克,白芷6克。水煎服。(《医林改错》)
相关中药材推荐

大戟 dà jǐ
泻水饮、利二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峻下逐水药。

白石英 bái shí yīng
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芦根 lú gēn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竹茹 zhú rú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飞天蠄蟧 fēi tiān qín láo
清热止咳、祛风除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白芥子 bái jiè zǐ
利气燥痰,散结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紫花前胡 zǐ huā qián hú
降气化痰,散风清热。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土贝母 tǔ bèi mǔ
散结、消肿、解毒。属拔毒生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八角枫 bā jiǎo fēng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中的活血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