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木

苦木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苦木
拼音拼读
kǔ mù
药材别名
黄楝瓣树、狗胆木、苦木霜、苦胆木、熊胆树、黄楝树
英文名称
quassia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的干燥枝和叶。
动植物形态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7~10米。树皮有苦味,紫棕色,平滑,有灰色斑纹。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5,叶卵状披针形或宽卵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偏斜(除顶生小叶外),边缘有钝锯齿,叶两面无毛,但下面脉上幼时有柔毛。花杂性异株。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有柔毛,花黄绿色,簇生,雄花萼片4~5,背面有细毛,花瓣4~5,卵形或宽卵形,与萼片对生,雄蕊4~5。雌花较雄花小,雌花萼片,花瓣与雄花相等,心皮4~5。核果倒卵形,成熟时蓝绿色至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1400~3200米的树木中。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西藏、云南。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收,干燥。
药材性状
枝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2厘米;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有细密的纵纹和多数点状皮孔;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淡黄色,嫩枝色较浅且髓部较大。叶为单数羽状复叶,易脱落;小叶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近无柄,长4~16厘米,宽1.5~6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偏斜或稍圆,边缘具钝齿;两面通常绿色,有的下表面淡紫红色,沿中脉有柔毛。气微,味极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祛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6~15克,大剂量30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敷;或浸酒搽。用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湿热泻痢,湿疹,疮疖,蛇虫咬伤。
药理研究
可增加胃肠血流量,具有抗癌作用。体外有抗单纯性疱疹病毒的活性。对银环蛇毒中毒有保护作用。
化学成分
含苦木碱A~I、苦木西碱C~E、苦木内酯A~M,并含苦木酮、甲基苦木酮等。
使用禁忌
有小毒,内服不宜过量,孕妇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阿米巴痢疾:苦木茎枝15克,石榴皮15克,竹叶椒根9克。水煎,分2次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②治菌痢:苦木茎枝9~15克。研粉,分3~4次吞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局部化脓性感染和预防外伤感染:苦木500克,粉碎过120目筛,与凡士林500克制成软膏。化脓处先用苦木水洗净,外敷,每日1~2次。[《中草药通讯》1977,(9)28]
④治疮疖,体癣,湿疹:苦木树茎适量,水煎外洗。(《广西本草选编》)
相关中药材推荐

鸡矢藤 jī shǐ téng
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天竺黄 tiān zhú huáng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朱砂根 zhū shā gēn
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龙葵 lóng kuí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藿香 huò xiāng
快气、和中、辟秽、祛湿。属理气药。

苦玄参 kǔ xuán cān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何首乌 hé shǒu wū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润下药。

西番莲 xī fān lián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银耳 yín ěr
润肺生津、滋阴养胃。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阴药。

苦瓜 kǔ guā
祛暑涤热,明目,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