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

山柰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山柰
拼音拼读
shān nài
药材别名
沙姜、山辣
英文名称
resurrection lily rhizome
功效分类
温里药
药用部分
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L.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块状,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叶通常2片贴近地面生长,近圆形,无毛或于叶背被稀疏的长柔毛,干时叶面可见红色小点,几无柄。穗状花序具花4~12朵,顶生,半藏于叶鞘中,有香味,易凋谢;苞片披针形,绿色;花萼约与苞片等长,花冠裂片3枚,线形,白色;侧生退化雄蕊2枚,花瓣状,倒卵形,白色;唇瓣白色,基部具紫斑;雄蕊1枚,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子房下位,3室,柱头盘状。蒴果。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多为栽培。原产于印度。广东、海南、台湾、广西、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圆形或近圆形横切片。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胃经、心经。
功效作用
行气温中、消食、止痛。属温里药。
临床应用
用量6~9克,煎服。用治胸膈胀满、腹冷痛、饮食不消。外用治牙痛时配伍麝香具一定止痛作用,外敷尚可治痛经及肺癌、肝癌、挫伤等;内服治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溃疡。
药理研究
在紫外光210纳米附近和310纳米处有最大吸收,可作鉴别。煎剂在试管内有抗菌作用;乙醇提取物具抗组胺作用;此外,还具有抗癌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黄酮、香豆素、蛋白质、淀粉及黏液质等。干品含挥发油30%~40%,油中含有桂皮乙酯、香豆酸乙酯、龙脑、桉油素、对甲基香豆酸乙酯等。黄酮类有山柰酚、山柰素。
使用禁忌
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濒湖集简方》)
②治感冒食滞,胸腹胀满,腹痛泄泻:山柰15克,山苍子根6克,南五味子根9克,乌药4.5克,陈茶叶3克。研末。每次15克,开水泡或煎数沸后取汁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一切牙痛:山柰6克(面裹煨熟),麝香1.5克。为细末。每用三子,口噙温水,随牙痛处一边鼻内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④治骨鲠喉:山柰根茎6~15克。水煎含漱。(《广西本草选编》)
⑤治头屑:山柰、甘松香、零陵香各3克,樟脑0.6克,滑石15克。为末。夜擦旦蓖去。(《纲目》引《水云录》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瓦松 wǎ sōng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马兜铃 mǎ dōu líng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刺猬皮 cì wèi pí
降气、止痛、止血、涩精。属理气药。

紫石英 zǐ shí yīng
镇静安神、温肺、暖官。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青羊参 qīng yáng cān
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山楂叶 shān zhā yè
活血化瘀,理气通脉,化浊降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了哥王 le gē wáng
清热解毒,散结逐瘀,利水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暴马丁香 bào mǎ dīng xiāng
清肺祛痰、止咳、平喘、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佛甲草 fó jiǎ cǎo
清热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