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

两面针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两面针
拼音拼读
liǎng miàn zhēn
药材别名
上山虎、下山虎、入地金牛、两边针
英文名称
Radix zanthoxyli
功效分类
活血止痛药
药用部分
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的根。
动植物形态
木质藤本。根外皮棕黄色。茎、枝、叶轴背面、叶柄及叶主脉上均着生下弯的皮刺。茎棕褐色,有皮孔。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有小叶7~11片,小叶对生,小叶柄短,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坚纸质或厚革质,表面暗绿色,背面黄绿色,干后发亮,先端具骤狭的短尖头,钝圆或凹入,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稀疏圆齿或近全缘。伞房状花序腋生;花单性;苞片细小,锥形;萼片4,宽卵形;花瓣4,卵状长圆形;雄花雄蕊4枚;雌花雌蕊退化,心皮4,近离生,柱头头状。瞢葖1~4,通常为2,紫红色,有粗大的油腺,顶端具短喙;种子卵圆形,黑色光亮,味麻辣。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旷野向阳的杂木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或段,晒干。
药材性状
厚片或圆柱形短段。表面淡棕黄色或淡黄色,有鲜黄色或黄褐色类圆形皮孔。切断面较光滑,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质坚硬。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辛。有小毒。归胃经、肝经。
功效作用
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临床应用
用量5~10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外敷。用治气滞血瘀引起的跌扑损伤、风湿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伤;外治汤火烫伤。
药理研究
有镇静、镇痛、解痉作用;诱发僵住症;强心,抗癌,抗菌,局部麻醉等。两面针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K+透入及光热刺激法均有镇痛作用。还具抗菌作用。注射剂和结晶性片剂,可治疗神经痛、头痛、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及胃肠、外伤痛、感冒头痛及小手术局部麻醉、止痛等。
化学成分
含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异崖椒定碱、光叶花椒碱、氯化两面针碱、氯化光叶花椒碱、氧化两面针碱等生物碱类成分。
使用禁忌
不能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服。孕妇禁用。
配伍药方
①治风湿关节痛:两面针根15克,肖梵天花根30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②治跌打损伤:两面针鲜根30克,鲜朱砂根15克,猪蹄1只。酌加酒水炖服。(《福建药物志》)
③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两面针根15克,金豆根、石仙桃各30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④治胆道蛔虫症:柘树、两面针、十大功劳根各1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处方》)
⑤治肋间神经痛:两面针根、土丁桂各15克,盐肤木、黄皮根各3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处方》)
⑥治痢疾:两面针根15克,火炭母全草30克,番石榴叶30克,旱莲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壮族民间用药选编》)
⑦治龋齿痛:两面针根皮研粉,置痛处,或用根3~9克,水煎含漱。(《广西本草选编》)
⑧治毒蛇咬伤:两面针鲜根30克,水煎服,另用鲜根磨酒外敷。(《福建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瓦松 wǎ sōng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马兜铃 mǎ dōu líng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刺猬皮 cì wèi pí
降气、止痛、止血、涩精。属理气药。

紫石英 zǐ shí yīng
镇静安神、温肺、暖官。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青羊参 qīng yáng cān
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山楂叶 shān zhā yè
活血化瘀,理气通脉,化浊降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了哥王 le gē wáng
清热解毒,散结逐瘀,利水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暴马丁香 bào mǎ dīng xiāng
清肺祛痰、止咳、平喘、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佛甲草 fó jiǎ cǎo
清热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