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橘

东风橘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东风橘
拼音拼读
dōng fēng jú
药材别名
狗骨簕、东风桔、砐壳刺、狗吉、乌柑仔、山柑子、黄根、半天钓、假花椒、猪钓簕公
英文名称
Atalantiae Buxifoliae Radix Et Caulis
功效分类
辛温解表药
药用部分
芸香科植物酒饼簕Atalantia buxifolia(Poir.)Oliv.的根。
动植物形态
多分枝、有刺灌木或矮乔木,秃净或幼枝被小柔毛,常有腋生强硬的刺。叶互生,腋间有锐刺,叶片厚革质,有油点,狭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卵形至近圆形,先端圆而凹入,基部窄而呈一屈柄,有多数纤弱的脉,揉之有柑橘香气。花两性,单生,或2~3朵聚生于叶腋内,无柄或近无柄;萼齿阔卵状三角形;花瓣6,白色;花萼近球形。浆果近球形,熟时蓝黑色。花期夏季。
产地分布
生于旷野、村边、路旁灌木丛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采收。挖取根部,除净细根,洗净,趁鲜切成片段,晒干。
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多分枝,呈不规则弯曲状,长30~50厘米,直径为0.4~1.0厘米。多已切成不规则片块或短段。片块厚0.5~1厘米,短段长3~5厘米。表面棕黄色,外层栓皮易呈纸片状脱落,具支根痕及散在皮孔。质地硬、韧,断面纤维性,皮部棕黄色,木质部较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辛而苦。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苦。归肺经、胃经、脾经。
功效作用
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止痛。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煎服。用治感冒、头痛、咳嗽、支气管炎、疟疾、胃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药理研究
东风橘可改善慢性支气管炎大鼠的倦怠无力,进食减少和体重不增等症状,使大鼠支气管腔内分泌物减少和抑制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东风桔叶所含的挥发油对细菌和某些致病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功效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活性有抑制作用。东风橘可治疟疾,治法是取本品30~60克,水煎,疟疾发作前4小时顿服,连服3~5天。
化学成分
东风橘根皮含燕风橘碱、N-甲基东风橘碱、酒饼簕碱、N-甲基酒饼簕碱、5-羟基-N-甲基东风橘碱、黄酮苷、氨基酸、β-谷甾醇、葡萄内酯、柠檬苦素等化合物。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1.治流感,感冒,咳嗽,疟疾:东风橘干根或叶9~15克。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风寒咳嗽、胃溃疡,风湿痹痛:东风橘根15~30克。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3.治气滞骨脘痛、腹痛:东风橘根30克,陈皮6克,香附、豆豉姜各9克。水煎服。(《香港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大戟 dà jǐ
泻水饮、利二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峻下逐水药。

白石英 bái shí yīng
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芦根 lú gēn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竹茹 zhú rú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飞天蠄蟧 fēi tiān qín láo
清热止咳、祛风除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白芥子 bái jiè zǐ
利气燥痰,散结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紫花前胡 zǐ huā qián hú
降气化痰,散风清热。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土贝母 tǔ bèi mǔ
散结、消肿、解毒。属拔毒生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八角枫 bā jiǎo fēng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中的活血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