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草

鼠尾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鼠尾草
拼音拼读
shǔ wěi cǎo
药材别名
紫花丹、坑苏
英文名称
salvia
功效分类
活血调经药
药用部分
为唇形科植物鼠尾草Salv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鼠尾草为一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茎直立,四角柱状,且有毛,下部略木质化,呈亚低木状。茎下部叶为二回羽状复叶;叶柄长7~9厘米;叶片长6~10厘米,宽5~9厘米,广椭圆形,具短绒毛。茎上部为一回羽状复叶;此短柄;顶生小叶披针形或菱形,长可达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长楔形,边缘具钝锯齿,侧生小叶卵圆状披针形,近无柄。轮伞花序,每轮2~6花,组成伸长的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花梗短,被柔毛;花萼筒形,二唇形;花冠淡红、淡紫、淡蓝至淡白色,冠筒筒状;发育雄蕊2,外个,花丝短;花柱外伸,先端呈不相等2裂。小坚果椭圆形,褐色,光滑。花期6~9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间坡地、路旁、草丛、水边及林荫下。主产于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7~9月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茎枝稍弯曲,多切成小段。叶多皱缩,展平后长5~9厘米,宽3~8厘米。轮伞花序,每轮2~6花,花多脱落,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花梗短,被柔毛。有香气、稍具刺激性,略有涩味。
性味归经
性平,味辛、苦。归心经、肺经、肝经、大肠经、膀胱经。
功效作用
清热利湿,活血调经。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15~30克。主治黄疸、赤白下痢、湿热带下、月经不调、痛经、疮疡疖肿、跌打损伤。
药理研究
鼠尾草煎剂具有抗炎功效,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镇静安神,缓解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还具有抗老、增强记忆力、安定神经、明目,缓和头痛及神经痛作用。
化学成分
鼠尾草全草含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熊果酸,齐墩果酸,2α-羟基熊果酸,委陵菜酸,咖啡酸,马斯里酸,乙基-β-D-吡喃半乳糖甙。
使用禁忌
孕妇,哺乳母亲和癫痫患者不能使用鼠尾草。此外,有一些报告声称经常服用这种草药容易引起惊厥、混乱和心跳加速等副作用。
配伍药方
调经:每日鼠尾草全草30~60克,或加龙芽草、益母草各30克。水煎,冲黄酒服。(《浙南本草新编》)
相关中药材推荐

瓦松 wǎ sōng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马兜铃 mǎ dōu líng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刺猬皮 cì wèi pí
降气、止痛、止血、涩精。属理气药。

紫石英 zǐ shí yīng
镇静安神、温肺、暖官。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青羊参 qīng yáng cān
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山楂叶 shān zhā yè
活血化瘀,理气通脉,化浊降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了哥王 le gē wáng
清热解毒,散结逐瘀,利水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暴马丁香 bào mǎ dīng xiāng
清肺祛痰、止咳、平喘、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佛甲草 fó jiǎ cǎo
清热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