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胡索

延胡索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延胡索
拼音拼读
yán hú suǒ
药材别名
延胡、玄胡索、元胡索
英文名称
corydalis tuber
功效分类
活血止痛药
药用部分
罂粟科植物东北延胡索Cordalis ambigua Cham.et Schlecht.的块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上端稍下凹,直径0.5~2.5厘米,黄色。茎细软,不分枝或分枝,易折断,基部以上具1鳞片,有时鳞片和叶腋内常有小块茎。具3~4叶,基生叶与茎生叶同形,茎生叶具长柄。总状花序顶生,疏生3~10朵花,萼片小,早落,花瓣4,紫色或紫红色,上花瓣片宽展,先端微凹,具短尖,边缘具齿或多少具波状小齿,距圆筒形,蜜腺体贯穿于距长的1/2,雄蕊6枚,二体。蒴果线形。
产地分布
生于林下、林缘或沟谷阴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采收加工
栽培延胡索在5~6月植株完全枯萎后5~7天采挖。采挖后分别装在竹筐里,洗净泥土,放入开水中略煮3~6分钟至块茎中心有芝麻样小白点时捞起晒干。过生易遭虫蛀,过熟则折干率下降,表面皱缩。野生土元胡索一般在植物生长末期或花期采挖,因为过迟难于寻找,但此时采挖,药材质量较差,总碱含量较低。
药材性状
球形,表面灰黄色或白色,有不规则网状细皱纹。上端凹陷,有茎痕,底部中央稍凹陷呈脐状,质坚硬,碎断面金黄色或黄棕色,角质样。气微,味极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归肝经、脾经。
功效作用
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内服煎汤,或入丸散,治疗全身各部气滞血瘀之痛、痛经、经闭、症瘕、产后瘀阻、跌扑损伤、疝气作痛。止痛:每日用延胡索9克,酒炒研末煎服,7天为一疗程。
药理研究
镇痛、催眠、镇静、安定;抗惊厥;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心脏;抗心律失常;抗溃疡;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有的总碱镇痛效价是吗啡的40%,总碱中以延胡索甲素、延胡素乙素、延胡素丑素的镇痛作用最为明显,其中延胡素乙素最强,延胡素丑素次之,延胡素甲素再次,较大用量对兔、犬、猴等均有镇静催眠作用,延胡索乙素有对抗中枢兴奋和增强中枢抑制作用;静注延胡素乙素可缩小脑梗塞范围、脑水肿及钙离子抑制。毒性:总碱LD50为2840毫克/千克,延胡素乙素LD50为146毫克/千克。
化学成分
含20多种生物碱,如紫堇碱、异紫堇球碱、小檗碱、隐品碱、去氢南天宁碱、二氢血根碱、四氢小檗碱、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黄连碱、巴马亭等。另含延胡索乙素、亚油酸、香草酸、胡萝卜苷、去氢延胡索胺等。
使用禁忌
孕妇忌服,体虚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自汗,大便滑泄:延胡索、附子各30克,木香15克。每服12克,加生姜七片煎服。(《严氏济生方》延附汤)
②治血滞心腹作痛:延胡索(醋炙),五灵脂(醋炒)、草果、没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9克,热酒调下。(《医宗必读》手拈散)
③治疝气:延胡索、胡椒末各等分。每服6克,酒、水各半盏,煎七分服。(《卫生易简方》)
④治经来小腹有块痛:延胡索8g,血余炭4克研末。分上下午2次用黄酒调服。连服7天。(《山东中医杂志》1984,(3):50)
⑤治产后小腹脐下痛:延胡索、桂心各15克,当归30克。为细末,热酒调下。(《普济方》延胡散)
相关中药材推荐

鸡矢藤 jī shǐ téng
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天竺黄 tiān zhú huáng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朱砂根 zhū shā gēn
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龙葵 lóng kuí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藿香 huò xiāng
快气、和中、辟秽、祛湿。属理气药。

苦玄参 kǔ xuán cān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何首乌 hé shǒu wū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润下药。

西番莲 xī fān lián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银耳 yín ěr
润肺生津、滋阴养胃。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阴药。

苦瓜 kǔ guā
祛暑涤热,明目,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